其中,集中式电站资源,更是香饽饽,并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唐僧肉。
天合光能已成立25周年,公司全球累计出货量突破100GW,为遍布七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创造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预计到2022年底,天合光能电池片、组件产能达50GW、65GW,210在电池及组件环节产能占比均超过90%。
8月25日,天合光能(688599.SH)披露2022年的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天合光能继续以至尊600W+超高功率光伏组件产品强力持续引领行业。天合光能今年上半年组件出货18.05GW,同比增长71.9%,继续稳居全球第二位。品牌引领:全球信赖全球金融市场、权威机构以及太阳能行业也对于天合光能及其产品充满信心。天合光能还连续三年荣获RETC全面最佳表现奖,连续八年荣获PVEL 2022光伏组件可靠性计分卡最佳表现组件制造商荣誉。
报告期内,天合光能营业收入达到357.31亿元。自210产品量产以来,截至2022年上半年,不到两年时间内,天合光能210组件出货已超过30GW,210组件在整个行业内市占率近50%。浙商证券分析师王华军认为,随着HJT国产设备的成熟、经济实用性改善,有望复制PERC快速渗透历程、开启下一代电池片技术爆发的周期。
SOLARZOOM光储亿家副总裁马弋崴表示,2020年开始,异质结和PERC电池的生产成本差距已经缩小到三毛以内了,特别是2021年以来包括迈为在内的设备厂商的量产规模不断扩大,包括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引入,也推动异质结电池生产制造成本有更大下降空间。预计2025年HJT设备市场空间超400亿元、5年CAGR为80%。在提高效能上,HJT电池在今年也不断有好消息。中银证券分析师李可伦认为,HJT电池转换效率迭创新高,产业化快速推进,成本下降路径清晰可行,性价比拐点到来后预计将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路线。
中银证券预计HJT组件端整体成本有望在2022年底至2023年H1贴近PERC组件。HJT电池性价比拐点将至然而目前异质结电池想要走向更大规模的商业化量产还需突破成本瓶颈。
6月,据隆基绿能消息,公司HJT电池研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测试M6全尺寸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6.50%,创造了大尺寸单结晶硅光伏电池效率新的世界纪录,相较上一次创造的26.3%的记录提升0.2%。2015年开始国产化进程,2017-2019年异质结逐渐实现了设备的国产化,2021年是整个异质结产业链真正实现商业化量产的元年。HJT电池商业化落地明显加快作为N型电池技术的代表之一,异质结电池因其性能好、生产步骤简单、衰减少、转换效率高、发电量大等多个优点受到行业青睐,2021年以来多家企业开始商业化布局、加速投产扩产,2022年金刚玻璃、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等公司纷纷公布大规模扩产计划,HJT电池商业化落地更是明显加快。HJT电池又称异质结电池,被业内视为下一代光伏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先导薄膜材料销售总监唐武强表示,异质结电池的大规模爆发,目前还是受制于它的制造成本。国盛证券预计,2022年HJT市场扩产体量在20-30GW,行业有望加速跨越经济性瓶颈,实现规模化量产。在过去三年,整个异质结的转换效率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跟PERC电池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劣势,未来技术进一步成熟,推动每瓦的电池成本进一步的降低,到时会达到大规模扩产的条件。长期以来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的核心发展逻辑,其中电池片技术是影响度电成本和发电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金刚玻璃6月份发布公告称将投资建设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同时表示公司异质结电池生产线在产能爬坡阶段,微晶线HJT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95%,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达25.2%,异质结组件量产功率稳定达到700W+。金辰股份在5月召开的2021年中期业绩说明会表示公司预估2022年全行业HJT将有25GW左右的新增项目设备订单,2023年预估会有40-50GW的新增项目设备订单。
金刚玻璃公布的最新量产数据显示,目前已实现210尺寸微晶HJT量产平均效率达24.95%,进一步拉开HJT电池与其他电池技术路线之间的量产效率差异,提效空间前景广阔。华晟新能源拟建设三期4.8GW双面微晶异质结智能工厂项目,预计在2023年第一到第三季度分两期完成全部设备搬入和调试投产。
硅片薄片化、靶材国产化等多种条件将共同推动HJT降本,预计2023年达到电池端与PERC成本打平。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的主流电池是P型PERC电池,其转换效率已经接近24%-24.5%的理论极限,因此转换效率更高的N型电池技术将成为未来光伏行业的主流选择。近期,A股HJT电池板块表现亮眼,从四月底开始强势反弹,至今涨幅已超过77%,包括金辰股份、明冠新材、迈为股份、京山轻机在内的多个相关概念股也上演多番涨停,股价屡创历史新高金刚玻璃公布的最新量产数据显示,目前已实现210尺寸微晶HJT量产平均效率达24.95%,进一步拉开HJT电池与其他电池技术路线之间的量产效率差异,提效空间前景广阔。中银证券预计HJT组件端整体成本有望在2022年底至2023年H1贴近PERC组件。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的主流电池是P型PERC电池,其转换效率已经接近24%-24.5%的理论极限,因此转换效率更高的N型电池技术将成为未来光伏行业的主流选择。
金辰股份在5月召开的2021年中期业绩说明会表示公司预估2022年全行业HJT将有25GW左右的新增项目设备订单,2023年预估会有40-50GW的新增项目设备订单。金刚玻璃6月份发布公告称将投资建设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同时表示公司异质结电池生产线在产能爬坡阶段,微晶线HJT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95%,电池最高转换效率已达25.2%,异质结组件量产功率稳定达到700W+。
在提高效能上,HJT电池在今年也不断有好消息。2015年开始国产化进程,2017-2019年异质结逐渐实现了设备的国产化,2021年是整个异质结产业链真正实现商业化量产的元年。
国盛证券预计,2022年HJT市场扩产体量在20-30GW,行业有望加速跨越经济性瓶颈,实现规模化量产。近期,A股HJT电池板块表现亮眼,从四月底开始强势反弹,至今涨幅已超过77%,包括金辰股份、明冠新材、迈为股份、京山轻机在内的多个相关概念股也上演多番涨停,股价屡创历史新高。
华晟新能源拟建设三期4.8GW双面微晶异质结智能工厂项目,预计在2023年第一到第三季度分两期完成全部设备搬入和调试投产。6月,据隆基绿能消息,公司HJT电池研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测试M6全尺寸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6.50%,创造了大尺寸单结晶硅光伏电池效率新的世界纪录,相较上一次创造的26.3%的记录提升0.2%。在过去三年,整个异质结的转换效率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跟PERC电池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劣势,未来技术进一步成熟,推动每瓦的电池成本进一步的降低,到时会达到大规模扩产的条件。HJT电池商业化落地明显加快作为N型电池技术的代表之一,异质结电池因其性能好、生产步骤简单、衰减少、转换效率高、发电量大等多个优点受到行业青睐,2021年以来多家企业开始商业化布局、加速投产扩产,2022年金刚玻璃、华晟新能源、东方日升等公司纷纷公布大规模扩产计划,HJT电池商业化落地更是明显加快。
先导薄膜材料销售总监唐武强表示,异质结电池的大规模爆发,目前还是受制于它的制造成本。SOLARZOOM光储亿家副总裁马弋崴表示,2020年开始,异质结和PERC电池的生产成本差距已经缩小到三毛以内了,特别是2021年以来包括迈为在内的设备厂商的量产规模不断扩大,包括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引入,也推动异质结电池生产制造成本有更大下降空间。
中银证券分析师李可伦认为,HJT电池转换效率迭创新高,产业化快速推进,成本下降路径清晰可行,性价比拐点到来后预计将成为下一代主流技术路线。浙商证券分析师王华军认为,随着HJT国产设备的成熟、经济实用性改善,有望复制PERC快速渗透历程、开启下一代电池片技术爆发的周期。
长期以来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的核心发展逻辑,其中电池片技术是影响度电成本和发电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HJT电池又称异质结电池,被业内视为下一代光伏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之一。
HJT电池性价比拐点将至然而目前异质结电池想要走向更大规模的商业化量产还需突破成本瓶颈。预计2025年HJT设备市场空间超400亿元、5年CAGR为80%。硅片薄片化、靶材国产化等多种条件将共同推动HJT降本,预计2023年达到电池端与PERC成本打平。据测算,HJT电池转换效率每提升1%,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增加组建溢价空间0.05-0.15元/W不等,且对组件整体功率的提升亦可摊薄组件环节的单位制造成本
截至2022年6月30日,该公司累计获得各类已授权专利1808项,上半年研发投入36.70亿元,占营业收入7.28%。基本每股收益为0.86元/股。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4.05亿元,同比增长30.58%。智通财经APP讯,隆基绿能(SH:601012)披露2022年半年度报告,该公司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504.17亿元,同比增长43.64%。
综合毛利率17.6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64%。美国市场受到WRO、反规避调查和UFLPA影响,滞港仓储等费用增长较多,报告期内达到4.65亿元,业务订单和拓展受到一定干扰,但公司及时调整了经营策略,将销售重心转向欧洲等其他重要市场,凭借产品服务、品牌认知和渠道布局等方面的长期积累,海外业务基本盘稳定。